“千灯湖亮千灯,灯映湖水水映灯;粤曲小调轻轻哼,幸福生活谁与争……”当夜幕降临,佛山南海千灯湖畔,一场大型数字文旅剧《千灯谣》在众人瞩目下拉开帷幕。
自2月26日起,《千灯谣》每逢周五、周六晚间,在千灯湖畔各轮播两场。今年春节期间,其首次亮相调试,不仅成为南海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刷屏广佛朋友圈的热门话题。
《千灯谣》是佛山南海金融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的一个切面。自2020年6月以来,南海桂城持续推动金融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首期开展。除了对环湖楼宇进行亮化外,周边的市政道路、湖边载体等也进行统一规划,更进一步扩大亮化范围。当灯光点亮城市夜空,《千灯谣》不仅成为讲述南海、桂城传统文化故事的新载体,更为南海中心城区带来了人流,加快拉动区域夜间经济的增长。
《千灯谣》以城市开放空间为“舞台”,每逢周五、周六晚间,在千灯湖畔各轮播两场。
以谣传唱
讲述南海本土印记
当夜幕降临,千灯湖畔光影重叠、流光溢彩。随着湖面升降屏的出现,大型沉浸式城市空间数字文旅剧《千灯谣》在水中徐徐播放,龙舟、舞狮、武术、粤曲、刺绣、剪纸、木雕等南海以及桂城特有的元素被搬上全息投影屏,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。
“震撼!”家住西樵的市民黄小姐在朋友圈里发出《千灯谣》短视频,收获不少网友点赞。今年春节期间,不少像黄小姐一样留在本地过年的市民,为一睹《千灯谣》的风采来到千灯湖畔。
《千灯谣》是南海桂城策划的大型数字文旅剧,播放地点选在了南海地标——千灯湖。其播放舞台充分利用千灯湖市民广场周边建筑、亭台、景观、水系等空间载体,形成近、中、远,高、中、低围合式的观影立体空间。
《千灯谣》共包含岭南画卷、龙狮精神、舞动节拍、逐梦未来四个篇章。开场伴随悠扬的节奏和唯美的色彩,飞扬的点点星光穿越时空,幻化作吉祥鸟飞越岭南大地,带领观众领略南海唯美的生活画卷。
随后,随着鼓乐愈发激昂,岭南人家的院子里灯笼高挂,醒狮夺青、龙舟竞渡、武术相继串场,南海人骨子里镌刻的龙狮精神也在水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当观众还沉浸在高清灯光秀里的龙船漂移中,粤剧形象随着更快的节奏开始“走出”屏幕,浓郁的岭南风味也伴随灯光的变化点亮城市夜空;当动感节拍逐步转化为清亮电音,在光影穿梭间,科技感十足的南海也逐渐走进观众视野;画面最后,千灯湖畔再次吟诵起《千灯谣》,寓意着过去与未来联通,千灯升腾,带给观众无限的回味……
实际上,除了千灯湖中央水幕屏承担起主舞台的作用外,在千灯湖核心位置的多个水中亭子,沿湖新设的多块翻转屏,以及金融高新区多栋高层楼宇都是《千灯谣》展示舞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比如,周边的高楼起到了延伸视觉、构筑宏大背景的作用;水中亭子则通过设备更新,搭载全新的视觉传播功能;多块翻转屏则结合剧情所需,及时调整播放角度,除了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外,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南海桂城千灯湖城市空间艺术文旅剧总设计师、总导演杜健翔表示,《千灯谣》以“民谣”为楔子,通过点灯祈愿为序章,依次展开四大章节,以意蕴悠长、千灯升起为尾,形成前后呼应。一幕幕唯美生动的画面和情节,表达了南海人民对家乡水土的热爱、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、开拓进取的担当和对未来的向往。
南海本土文化通过真人艺术家的实景拍摄进行呈现,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。
破茧成蝶
历时一年半点亮湖畔
汇聚南海本土文化的多种元素,借力全息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展示,是《千灯谣》构思、制作的出发点。
据介绍,《千灯谣》制作总历时一年多,其中构思设计、创作均历时约8个月。南海正是希望,以剧目为表达形式,形成区别于一般灯光秀的城市文化作品,讲好自身文化特色,为市民、游客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效果。
“要做到‘全域规划、重点突出、技术创新、雅俗共赏’,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挑战。接到任务后,我们结合区域所需,从顶层设计思考如何结合LED新产品及技术手段,通过区域灯光亮化提升,带动城市综合品质的提高,便于老百姓夜间出行、观赏的同时,加快拉动夜经济的增长。”杜健翔说。
在此基础上,项目团队先后走进南海开展调研,对当地历史文化元素、人文风采,如对舞龙舞狮传统、敢为人先精神等进行提炼,希望灯光亮化工程不仅是对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化,更能通过作品讲述南海传统文化与发展新气象。
有了这样的想法,取材、拍摄开始进入正轨。“考虑到《千灯谣》有多个篇章,除了通过主线牵引外,同时还需兼顾如何转场,因此在前期剧本创作阶段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。”杜健翔说,不仅如此,为更进一步体现浓厚的本土文化,《千灯谣》中多个画面均为本地实景拍摄,比如比麟堂醒狮等;剧中所有舞蹈均为原创,如演绎南海桑蚕丝织文化的编舞等。
“光是拍摄,后台就储存了5T的素材,总时长约23个小时。最后从中反复挑选、优化,剪辑形成13分钟的成片。”《千灯谣》剧组总剧务郑超说。
从构思设计到取材拍摄,再到画面制作只是《千灯谣》的第一步。如何在千灯湖内播放,成为制作组的另一挑战。以水中升降屏为主屏幕,与环湖多栋高楼、多块显示屏,以及湖中多个亭子共同完成剧目表演,是制作的主要难点。
在此阶段,硬件升级投入被摆在了首位。2020年6月起,针对金融区灯光升级区域,制作团队与市政部门联合推动亮化工程。比如,亮化区域进一步扩大,不仅是针对千灯湖市民广场,更将面积扩大到海八路沿线,串联起位于北边的金融公园以及位于南端的魁星阁。同时,除了使公园亮度更适合市民出行、观赏,消除盲区、安全隐患外,更增加了互动体验照明,给人带来沉浸式的感受和互动。
而在千灯湖核心区内,共有两座拱桥横跨湖面,项目团队也巧妙地利用其构造,充分发挥桥下空间区域搭建了水帘廊。当市民搭乘游船经过时,可近距离感受灯光的变化,提升参与感和互动感。
为了突破湖面升降屏的制作难点,使300米长的透明幕色彩还原度、亮度在全息屏上呈现效果达到极致,制作团队在全国多地寻找了多种材料,最后经过数十次的调整才找到最佳的制作材料。
2020年12月30日,经过长时间的硬件完善与剧目修改后,《千灯谣》终于首次在千灯湖试演。“那段时间,头发都白了很多,很焦心。”即便到了如今,回想起《千灯谣》的制作过程,杜健翔仍感慨万分。
由于《千灯谣》需在湖面上播放,同时播放的屏幕、地点又各不相同,项目团队还需克服室外播放较难控制光线等环境因素挑战。“在完成舞台搭建前,基本上只能在脑海里演练无数次。当看到《千灯谣》在湖面升起的屏幕播放时,那一刻真的激动得掉眼泪。”杜健翔说。
照亮夜空
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
“千灯湖亮千灯,灯映湖水水映灯……”伴随音乐响起,从高空俯瞰千灯湖片区,沿海八路朝魁星阁远眺,可将广佛交界桂城的夜间美景尽收眼底。
实际上,这也是《千灯谣》制作的初衷。除了希望桂城本地市民能有更好的参与感外,桂城更借力亮化工程讲好文化故事,吸引广州、珠海等地的市民前来体验。也正因此,此次金融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从北至南串联起金融公园、市民广场、魁星阁等多个地标建筑,最终将引爆点设在千灯湖核心位置市民广场内,更进一步扩大市民游客的游玩区域。
不论从北到南,还是从南至北,市民游客在开放的城市空间内,都可通过《千灯谣》感受城市文化魅力与艺术感染力。在此过程中,不仅可增强本地市民自豪感、认同感,也能让外地游客借剧目认识南海。“市民在不同区域、不同角度,看到的《千灯谣》都各不相同。这也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,突破空间限制,充分利用多个播放屏幕,在整体上营造完整视觉效果的同时,也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。”杜健翔说。
比如,《千灯谣》中蕴含了南海以及桂城特有的龙舟、舞狮、武术、粤曲,刺绣、剪纸、木雕,以及当代南海创新都市生活等本土文化元素。这样的文化元素,也通过真人艺术家的实景拍摄进行呈现,借助类似舞台剧的表现形式,更容易给市民、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正如广西桂林有《印象·刘三姐》、杭州打造“西湖会客厅”,结合本土特色传统文化,借助现代技术手段、全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,《千灯谣》就是南海、桂城探索中心城区文化创新的缩影。除了创造出“人在画中游”的空间体验感,在震撼的视觉冲击下讲好区域文化故事外,《千灯谣》还更进一步助推了区域夜间经济的发展。
数据显示,春节期间,千灯湖、文翰湖、映月湖、怡海湖等湖区公园,三山森林公园、高铁公园、智慧公园等各大市政公园累计人流量104万人次,日均14.85万人次。以《千灯谣》播放的千灯湖为例,夜间景观照明调试的市民广场最高峰时共吸引1.8万人次前往观赏。2月11日至17日间,夜间景观照明调试过程中,市民广场总人流超9万人次,平均每晚人流超1.3万人次。
文化活动的创新与输出,也为桂城带来了人流。春节期间,在“留在桂城过大年”等系列活动和举措下,桂城各大商场商圈累计客流量超250万人次。另一个数据也能侧面反映桂城春节期间的区域发展活力。春节期间,桂城公交累计运送客运量31.82万人次,同比客流增长量17.1万人次。